上周末,也就是3月10日那天,我和媳妇带着孩子,去到了我们安阳林州早已闻名遐迩的知名旅游景区红旗渠。
红旗渠是依靠太行山脉而修建,所以去到红旗渠景区的时候,也就是进到了太行山脉里。
严格意义上来讲,这是我第三次去太行山和红旗渠。
第次去的时候,应该是1996年,我上小学时候。那是学校组织的一次春游。这一晃已经快三十年了。
犹记得学校安排了一辆大巴车,拉着所有报名旅游的师生,大早起就去往林州。
二十多年前,交通肯定比不上今天这么方便。很多路都是依山而建,急转弯、长坡道特别多。有时候和对面来车会车的时候,大巴车常常会靠近峭壁这边行驶,一些胆小的同学会吓得尖叫起来。
我记得是到了临近中午时分,大巴车才抵达景区,也就是今天耳熟能详的王相岩。
这个景区之所以这样命名,是和商代武丁时期的贤相付说有关,这个典故我是后来了解了商代历史之后才知道。
那时候的旅游景区,远没有今天这么成熟,停车场很小、连个像样的旅游接待中心都没有。
我们一行数十人,在校长、老师们的带领下,沿着石阶,缓缓而上。
彼时已经是季春时节,山间花木早已生出绿叶,满眼都是郁郁葱葱的景象。
我因为体力不支,没有走到头,半路便折返了下来。
而那些跟着校长、老师走到头的同学们,不仅看到了更多的风光,还享受了难能可贵的殊荣——校长特意给他们拍了合影。
校长、老师们还拍了不少自然风光的照片,其中有个风景我至今记得其名称——望夫石。
那是一个山头,其整体造型很像一个妇人在远远望去其丈夫即将归来的房型。尤其校长拍摄的时间在下午时分,在渐渐暗淡的日光掩映下,望夫石更显惆怅和落寞。
这样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名字,很大概率是出自劳动人民的想象。
可是,这短短的三个字,却又饱含了一个妇人对男人的思念、爱情,充满了朴素的浪漫情调。
一个妇人为何会如此翘首盼望自己的男人呢?
也许是心念他出门劳作一天,已经疲惫不堪,也许是男人出了远门,对其更加牵肠挂肚。
我第二次去林州,则是到了2000年,这时候我已经读中学了。
这年春天,学校组织我们去参观林州红旗渠具代表性的景点——青年洞。
这一年,去往林州的交通方便了许多。
我们在老师们的带领下,沿着蜿蜒的红旗渠石堤,走到了青年洞前。现场聆听着讲解老师讲述当年林州群众为了改变缺水、干旱的现状,毅然下定决心开凿石渠,把河水引入家乡的往事。
不得不说,儿时的记忆,永远是清澈的,甚至可以伴随一个人一生。
我记得那是个阳光明媚的天气,我们的情绪特别高昂,享受着只有那个年龄才会有的无忧无虑、阳光灿烂。
我们行走在红旗渠的石堤、山间小路,嗅着初开的鲜花的芬芳,那样的美好,真的是一去不复返。
前几天这次去林州、红旗渠,已经时隔二三十年。
我已经由当年的孩童、少年,成长为一个孩子的父亲,而当年的林州大地,也一直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。
这次主要参观了两个地方,一个是红旗渠纪念馆,是近几年才修建好的,用以向世界各地游客展示林州人民修建红旗渠的一切见证和遗迹。
其中,带给我大震撼的,有两个场景。
一个是现场列出的一个长长名单,名单中记录着因修建红旗渠而牺牲的人士。我注意到,很多参观人士,走到这里看到这个名单的时候,眼眶都会止不住湿润起来。
另一个则是一个巨幅照片,展示的是红旗渠通水那天,不计其数的林州群众聚集在总闸,亲眼目睹漳河水进入林州的壮观场面。
这个场面让你真正体会到,什么叫黎民百姓,什么叫天下苍生,什么又叫民心所向。
参观完红旗渠纪念馆后,我们去到了青年洞。
距离我上次来到这里,已经二十多年,这里发生了很大变化。
直观的感受便是旅游接待的相关设施,已经非常完善,毕竟这里已经在很早之前就被评为5A级景区。
另外,景区里面的空间也拓展了很多,增加了很多参观内容。如果单靠步行的话,走完全程少需要半天时间。
除了景区里面那走不完的台阶、通道之外,里面的索道、滑道,我们都逐个体验了一遍。
我女儿将来必然是一个旅游爱好者,因为整个全程,她是不知疲倦地走了下来,包括那些陡峭的台阶。
待我们走到青年洞的高山峰,我站在山巅之上,看着远方不断起伏、绵延的太行山脉。
蓦然间,我仿佛回到了二十多年前。
我试图找寻着那个名叫“望夫石”的山头,试图找寻那天下午,校长、老师还有同学们从开满鲜花的山间走过,那里一定留下了他们的欢声笑语。
我试图找寻当年我和同学们仔细聆听修建红旗渠往事的情景,那时候我们的表情一定是充满肃穆和敬仰。因为我们能感知到,那些因修渠而牺牲的先人们,并没有远离,他们一直在守护着这条改变无数林州人民命运的红旗渠。
我更希望那金色的阳光,能够穿透时空,再次让我沐浴其中。
这么多年过去了,当年的你们在哪里呢?